烏腳病醫療紀念館
1960年代,自來水尚未普及,沿海居民鑿井取水,井水分為淺水井和深水井,淺水井比較鹹,因此大部分居民飲用深水井的水源。
純樸的鄉下人喝水解渴的時候,萬萬沒想到疾病正隨著水,悄悄入侵身體。原因很簡單也很致命,深水井的水含砷量特別高,喝多了,容易罹患所謂的「烏腳病」。至於烏腳病的症狀,又是一則悲慘的故事了。
烏腳病
在嘉南沿海一帶,特別是布袋、學甲、義竹和北門等鄉鎮所流行的烏腳病,是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的,不會傳染。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的回憶錄,有段深刻的描述:
『他是個瞎子,還當過乞丐,我們去的時候,很遠就聽到他的呻吟聲。剛好那時候是冬天,他家房子牆壁是竹篾編織而成,風颯颯吹,他睡在用竹子編起來的床上,就躺在大廳裡,上面蓋著破破爛爛、有破洞、又烏漆抹黑的棉被,有一股怪味道。我進去之後把被子掀起來,一股像死老鼠的惡臭跑出來,他的腳黑黑的,從腳趾到小腿的地方差不多都是潰爛的,黑的,幾百隻的蛆就在上面啃那些臭掉、爛掉的肉,他也一直呻吟著,看了真叫人心痛。』
北門嶼免費診所
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孫理蓮女士負責募款,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負責照料病患,台灣史懷哲謝緯醫師負責手術,這三人組合成堅強的鐵三角,支撐起1960年成立的『北門嶼免費診所』,照顧貧病無依的烏腳病人。
王金河醫師有一回掀開家裡的榻榻米,發現好幾隻蝨子窩藏其中,王醫師沒有感到絲毫不悅,反而覺得很高興。他覺得這表示他真的盡心盡力在照料病人,才能在不知不覺中,將病人身上的蝨子帶回家裡。
想當然,醫生的老婆就沒有那麼樂觀了......
醫療設備和截肢手術
早期的手術設備很簡陋,手術床是一張木床。正式的手術檯是一個美國醫生過世後奉獻給烏腳病醫院的。對於截肢手術,悲天憫人的王金河醫師和謝緯醫師都陷入內心的交戰。
王金河醫師有段獨白:『其實我沒有權力替你決定,其時我應該親身承擔這種痛苦,雖然我們知道截肢是為了減輕目前的痛苦,這也不是個容易的決定。』
謝緯醫師也在日記上記載:『最近覺得要切腳這件事似乎是在破壞身體,覺得很不願意如此行,但是又沒有新的治療法,這是一件對患者是好的事情,但是我內心覺得很對不起......』
1970年謝緯醫師不幸發生車禍過世,1983年孫理蓮女士辭世,再加上政府在西南沿海普遍裝設自來水,烏腳病患大幅減少下,免費診所終於在1983年停辦,功成身退。
人會凋零,診所會關門,可是這些人留下的風範和悲憫之心永遠流傳人間。謝緯、孫理蓮和王金河,這些名字背後代表著愛、溫柔、美麗和無私無我的付出。
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:http://www.blackfoot.org.tw/